Pavel Dragunov

Pavel Dragunov

Novosibirsk robotics Ph.D. experimenting with underwater drones in Perth. Pavel writes about reinforcement learning, Aussie surf culture, and modular van-life design. He codes neural nets inside a retrofitted shipping container turned lab.

從零建立香港有限公司:策略、流程與實戰心法一次掌握

為何選擇有限公司:風險隔離、品牌信用與成長動能 成立香港有限公司,核心價值在於以公司法人的獨立身份承擔法律與商業責任。股東的風險以出資額為限,這種「有限責任」設計,讓企業主可把個人資產與營運風險清晰切割,特別適合技術服務、跨境電商、B2B 專案型業務等高合約密度場景。相較獨資或合夥,開有限公司能強化對客戶、供應商與投資人的信任,因為公司擁有完善的治理架構、定期申報與審計機制,合約簽署與付款流程更具制度化。 從品牌與市場拓展角度,有限公司可使用更正式的公司名稱及身份出具合約、報價與發票,更容易進入大型企業供應商名單,亦利於投標與海外拓展。若未來計畫引入股東、分配股份、設計員工期權或籌資,股份有限公司的結構更具延展性,可透過增資、轉讓股份或設置不同類別股份來實現治理與經濟權益的精細安排。對自由職業者而言,把個人項目升級為公司,有助分攤稅務與合規成本至企業層面,逐步建立可轉讓、可持續經營的商業實體。 然而,自己開有限公司也意味着新的管理責任與合規節奏:需維持法定紀錄冊、保存交易憑證以供審計、按時提交週年申報及商業登記續期。若公司尚處非常早期且現金流有限,需評估管理成本與行政心力是否能負擔。此外,董事在公司治理上仍負有謹慎責任,雖然股東責任有限,違規情況(如洗錢、詐欺、嚴重失當)仍可能引發民事或刑事風險。總體而言,當目標是擴張、吸引大型客戶或建立品牌資產時,成立有限公司的綜合效益通常更為顯著。 完整路線圖:命名規則、註冊文件、電子流程與開戶要點 從規劃到註冊,建議以「名稱審視 → 角色設定 → 文件準備 → 電子遞交 → 成立後合規」為主軸。公司名稱需以「Limited」或其中文對應結尾,避免使用受限制或具誤導性的字眼,並確保未與現有公司相同或過於相似。角色方面,至少需要一名董事與一名股東(可同一人),同時指定公司秘書與註冊地址,以便收取政府文件與維持法定紀錄。若預期將來引入投資或分配權益,應及早設計股權比例與董事會組成,避免日後增資或轉讓時的協調成本。 文件層面,核心包括公司章程(Articles of Association)、法團成立表格(如 NNC1)、股東與董事的身份及地址證明、註冊地址授權、公司秘書資料,以及重要控制人登記(Significant Controllers Register, SCR)。章程可採樣本版本並按需要加入保護性條款,例如股份轉讓限制、董事決議門檻、優先購買權等,以平衡控制與流動性。法定紀錄冊如股東名冊、董事名冊、押記登記冊與會議紀錄應妥善建立,股份證書與股本發行紀錄需即時更新,避免爭議。 流程上,透過政府電子平台遞交資料,一般可於短時間內獲發成立證書與商業登記。電子化使整體週期大幅縮短,亦便於遠程簽署與文件留存。想要全程線上完成,可參考網上開公司的實務做法,從資料收集、文件核對到提交均能一站式處理。成立後需即時建立會計科目與發票流程,使用雲端會計工具同步保存憑證,為年度審計與利得稅申報做準備;週年申報、商業登記續期與 SCR 更新亦應納入年度合規日曆。 開立商業銀行帳戶則重在業務實質與合規可證:清晰的商業模式、網站或產品樣本、合同或報價單、供應鏈說明、主要客戶與市場地區、資金來源與用途、股東實益擁有人結構,都能提升審批通過率。若傳統銀行的合規要求較嚴,可考慮受監管的虛擬銀行或跨境收款方案;不論選擇哪一類機構,KYC 與持續合規(如交易監控與文件更新)都是重點。完成帳戶開設後,務必建立收入、成本與稅務預提的帳務紀律,避免年度結算時出現現金流壓力。 實戰案例與避坑清單:把流程變成可複製的成長系統 案例一:專業顧問將個人品牌升級為有限公司。成立前以個人名義承接專案,客戶多為外企與大型機構。完成開有限公司教學規劃後,採用標準章程並加入股份轉讓限制,以維護控制權;透過雲端會計與電子簽署,建立從報價、合約、開票到收款的閉環。升級為公司後,中大型客戶的合作門檻降低,付款條款更具體且付款週期縮短,年度審計有序,報表亦能用於下一輪融資與授信。 案例二:跨境電商團隊在香港成立有限公司。由於業務涉及多平台收款與多幣種結算,重點在於銀行合規與資金流清晰度。團隊準備了產品目錄、物流合作協議、平台後台截圖、交易示例與退貨政策,並建立存貨與成本核算模型。開戶審批順利後,以專戶管理不同幣別,並在章程外另立股東協議處理分紅機制及股權轉讓條件,降低日後爭議。 案例三:科技初創規劃員工期權與股權結構。公司在成立時即預留 ESOP 池,章程中對不同類別股份的表決與分配進行設計,確保在引入投資人後創辦團隊仍保有關鍵決策權。合規方面,從第一天起便建立文件檔案夾:董事會決議、投資協議、期權授予、重要合同與商業機密政策,配合定期法定申報與審計準備,形成可被投資人與銀行信任的治理體系。 實務避坑清單包含幾個常見誤區。第一,忽視名稱規範或涉敏感字,導致審核延遲;應先查冊並準備中英雙語備選名稱。第二,章程與股東協議缺失,造成股份轉讓與退出機制不明,建議在公司初期即完成框架設計。第三,無視法定紀錄與 SCR 的維護,可能面臨罰款或銀行審查困難;應指定專人或外包公司秘書定期更新。第四,會計憑證散失與科目混用,導致審計與稅務風險升高;應將私人支出與公司支出嚴格分離,並養成每月結帳習慣。第五,重大變更(董事、公司地址、股本結構)未及時申報,或對股權轉讓的印花與文件要求不了解,均可能延長交易周期或引發合規問題。透過完善流程、工具與紀律,把一次性的註冊行為升級為持續、可複製的治理系統,開有限公司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成長的加速器。 Pavel DragunovNovosibirsk robotics Ph.D.…

從暫停到終止:掌握香港註銷公司與公司撤銷的關鍵步驟與風險

註銷公司與公司撤銷的核心概念:何時啟動、適用條件與法律框架 在香港,公司註銷與清盤(清算)是結束業務的兩條主要路徑。前者屬於行政程序,針對已停止經營且沒有未償債務的私營公司;後者則多用於公司仍有負債、需以資產變現清償債權人之情況。就法理而言,註銷屬簡化流程,法律依據來自公司條例的相關規定,並由公司註冊處與稅務局雙軌把關。若公司仍有任何即時或或有負債、存在未決訴訟、或持有位於香港的不動產,一般不宜推進公司撤銷,而需改走自願清盤等替代方案。 許多企業在完成專案、結束試營運、或進行集團重組時,會評估是否展開註銷有限公司。此舉可降低持續合規成本,包括周年申報、商業登記更新、報稅與審計等;但同時需滿足幾項要件:公司已停止或從未開始經營、沒有未清償債務、非任何法律訴訟一方、沒有持有香港不動產、如屬控股公司則其子公司亦不得持有香港不動產,並取得稅務局簽發的「無異議通知書」。同時,股東須一致同意,避免將來產生爭議。 值得注意的是,停止業務並不等於法律上的終止。企業常見的誤區,是以為暫停開立發票或關閉門市即可中止義務;實際上,只要公司仍然存在,就必須處理年檢、申報及稅務要求。只有在程序完成、政府憲報公告期屆滿且沒有異議後,公司方正式解散。若程序未合規推進,可能導致申請遭拒、延誤時間表,甚至引發董事潛在責任。將公司註銷視為一個完整的合規工程,而非單一步驟,可顯著降低風險與成本。 香港註銷有限公司的標準流程、時間節點與合規重點 展開註銷有限公司前,理想做法是先完成「前置清理」:結清所有債務、處理員工薪酬與遣散支出、終止租約與服務合約、關閉不再需要的銀行帳戶、處置或轉讓資產(尤其是不動產與關聯公司往來款)、完成必要的財務結算與賬簿更新。上述動作能讓公司在申請時達到「無負債、無資產」的簡化狀態,減少往後被稅局或公司註冊處追問的機會,同時避免於解散後遺留資產成為無主財產(bona vacantia)。 第一個正式步驟是向稅務局申請「無異議通知書」。稅局將審視公司是否有未清稅務,包括利得稅、預扣稅、罰款、未交報表或審計賬目等。若一切妥當並符合停止經營的實質事實,方會簽發。此階段的關鍵,在於稅務資料須前後一致:例如申報已停業、賬面無應收應付、無遺留存貨或固定資產、沒有未結稅務爭議等。準備不足者,往往會收到補件要求,延長時間表。 取得稅局無異議後,便可向公司註冊處遞交註銷申請。申請經初步受理後,註冊處會刊登憲報公告,公示給潛在利害關係人提出異議。若公告期內無人反對,公司將在屆滿後正式解散。從提交到解散的整體時間,取決於文件準備的完整度與部門處理速度。實務上,應預留充足時間,避免在租約、供應商關係或跨境稅務安排仍未完全結束時倉促申請,導致交叉影響。 解散之後,董事與負責人員仍應妥善保留商業與稅務記錄一段期間,以備日後需要(例如稅務局查詢或法院復核)。另須意識到,公司解散並不等於所有歷史責任全數消失,特定法規下的董事責任可在適用範圍內持續;若日後發現仍有未妥善處置的資產或債務,利害關係人可能會申請恢復公司。基於這些風險,當啟動有限公司註銷時,最好同步規劃時間表、資料清單與溝通對象,以確保程序順暢並降低不確定性。 實務案例與風險控管:常見錯誤、資產處置、恢復機制與董事責任 案例一:電商新創在試點後停止業務,團隊自認「沒有收入」即可啟動公司撤銷。然而,賬上仍有供應商按金、平台押金與小額庫存,且銀行帳戶尚未關閉。稅務局審核時,發現賬面並非零資產與零負債,要求補交解釋及後續處置證明。延誤數月後,才完成退款、退貨與結清。此案例提醒:註銷不是把業務按下暫停鍵,而是將權利義務「歸零」後再申請;任何殘留款項都可能成為審核障礙。 案例二:家族控股公司持有香港不動產,計畫以註銷公司結束。由於持有物業不符註銷要件,必須先處置物業或改走自願清盤途徑。若貿然解散而未妥善處置資產,理論上有可能讓資產成為無主財產;日後如需取回,程序將更複雜且成本更高。此情境下,應先完成估值、轉讓或出售、處理稅負與印花稅等,再考慮後續步驟,避免把簡化程序變成高風險路線。 案例三:跨境團隊以香港公司作為區域銷售樞紐,停止營運後啟動公司註銷。雖然香港賬面清理完成,卻遺漏了與海外關聯公司的往來款,導致海外帳簿仍呈現未結餘額;日後對方審計出具問題,需雙方共同更正。本案例凸顯集團層面的資料一致性:當一間公司註銷,相關交易鏈也應在集團財務報告層面對齊,避免引發跨境稅務或會計重述。 在風險控管方面,應重點關注:一是未決訴訟或或有負債,例如擔保、長期保固或服務合約中的潛在義務;二是員工與供應鏈的終止安排,確保按法例與合約妥善結束;三是銀行帳戶的最後活動與利息產生,避免在遞交後又出現新交易,造成「仍在經營」的觀感;四是資料保存與權限移交,確保往後可回溯查證。若於解散後才發現資產或債務,利害關係人可能會尋求法院恢復公司,帶來時間與成本支出。與其日後被動補救,不如在啟動程序前預先進行壓力測試,模擬可能情境並逐一關閉風險點。 此外,對董事與負責人而言,合規紀錄至關重要。任何虛假陳述或疏忽,都可能引致法律後果。面對複雜情況,例如資產處置、關聯交易、稅務爭議,宜及早取得專業意見,將程序、文件與時間點合理排程。無論是公司撤銷或自願清盤,核心都是確保利益相關者獲得公平對待、資訊透明一致、並讓公司在法律上「善終」。只要嚴守要件、掌握節奏,註銷便能成為資源重整與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,而非企業治理的隱性雷區。 Pavel DragunovNovosibirsk robotics Ph.D. experimenting with underwater drones in Perth. Pavel writes about reinforcement learning, Aussie surf culture, and modular van-life design. He codes…

開公司費用全解析:從公司註冊費到開有限公司收費的實戰路線圖

掌握成本結構:開公司費用與各項法定支出拆解 創業時最先碰到的現實問題,就是如何預算整體的開公司費用。無論是香港設立有限公司或以無限公司(獨資、合夥)起步,成本通常分為一次性與經常性兩大類。一次性項目包括設立流程中所需的公司註冊費、商業登記及基本法規文件;經常性則涉及每年的合規維護、會計審計與稅務申報、公司秘書及註冊地址等費用。了解這些費用如何組合、何時發生、哪類可以優化,是拉長現金流和降低風險的關鍵。 以有限公司為例,設立當下的官方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:第一,向公司註冊處遞交公司註冊申請的政府費用,即通常所稱的公司註冊費;第二,向稅務局繳交的商業登記費及徵費。這些政府收費偶爾會按年度調整或推出寬減安排,因此在預算時應預留彈性。另外,創業者通常會選擇專業代理處理章程文件、NNC1(成立表格)、重要控制人登記冊、公司印章與股票簿等配套。這部分屬於服務性收費,市場常見以「成立套票」或「合規套餐」方式打包,涵蓋公司秘書一年服務與法定文件備檔,能大幅節省自行摸索的時間成本。 除政府費與代辦服務,還應評估與營運緊密相關的支出。常見項目包括:註冊辦事處地址(若無自置地址)、銀行開戶支援或多幣種收款方案、雲會計軟件、電子簽署與文件庫、品牌與域名、基礎法務合約模板等。這些費用與開公司收費並行,前期或許不是硬性規定,但能強化治理與內控,避免後續發生成本高昂的糾紛或補救。 公司成立後的經常性費用則是預算的核心:每年向公司註冊處遞交周年申報表(Annual Return)的政府費、商業登記續期費、公司秘書服務續費、維護重要控制人登記冊與法定冊冊;會計入帳、財務報表編制與審計(有限公司需經核數師審計)以及利得稅申報。一般而言,小型公司若交易量不大,會計與審計費用可能以固定或按憑證量計價;規模擴張後,費用隨複雜度上升。把這些經常性成本視為「法遵必需開支」,能確保公司長期合規運作,避免罰款與聲譽損失。 比較架構:有限公司、無限公司與成立公司費用的取捨 選擇有限公司或無限公司,關鍵不只在於一次性的成立公司費用,更在於風險承擔、融資前景與持續合規成本的平衡。有限公司以獨立法人身分承擔責任,股東的風險通常以出資額為限。雖然開有限公司費用在首年與每年的合規維護上較高,但換來的是資產隔離、品牌公信力、較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構,以及在引入投資者、簽訂大型合約、參與招標時更具說服力。 以有限公司的常見支出來看,除註冊當年的政府費與代辦服務外,往後年度必有周年申報、商業登記續期、公司秘書與註冊地址費;另外會計入帳、審計與報稅亦屬剛性需求。由於香港有限公司需要提交經審計的財務報表,核數支出會隨收入規模、交易筆數、行業合規要求而變動。若涉及跨境交易、關聯交易或受監管行業,審計與內控的要求更嚴謹,成本自然上升。這些部分雖使整體開公司費用看似較高,但在資本市場與商業合作中,反而成為提升可信度的「投資」。 相對地,無限公司(獨資或合夥)的門檻與經常性成本一般較低,無限公司商業登記費用為主要法定支出,不需要審計,會計與稅務流程較簡潔,非常適合個人顧問、自由工作者或交易量有限的初期項目。然而,無限公司的法律責任由業主個人承擔,一旦出現債務或爭議,風險直指個人資產。對需要承接企業客戶、申請支付通道或日後引入投資者的團隊而言,該架構在品牌與增長空間上可能受限。 如何抉擇?若創業計畫涉及多方股東、需要外部融資或面向企業客戶,偏向以有限公司起步,雖然開有限公司費用與後續合規支出較高,但風險隔離與治理框架更契合長期發展。若屬於個人專業服務、交易量不大且風險可控,無限公司可成為過渡方案,待營運成熟再轉為有限公司。無論選擇何者,理想做法是在商業模式與現金流測試下,預先建立12至18個月的法遵與營運費用儲備,避免因忽視經常性成本而打亂節奏。 實務案例與預算模板:從創業預算到合規維護的完整清單 案例一:兩位合夥人創立跨境電商,選擇有限公司以便日後引入投資。設立當月的成本構成包含政府公司註冊費與商業登記、公司秘書及註冊地址、章程與印章套件、重要控制人登記冊、開戶支援。若採用市場上的創業套票,一次性現金流影響相對可控,能在一至兩週完成成立與基本配置。首年還需佈局雲會計、庫存與收款系統,方便對接審計。到年度結束後,會計入帳與審計將成為重頭預算,視交易複雜度調整。此類企業通常把法遵支出視為獲取支付通道、平台認證與供應商信任的成本,能提升議價能力。 案例二:個人顧問以無限公司開展服務,前期主要成本為無限公司商業登記費用與基本會計整理。因不需審計,年度合規費用較低,可把開支集中在品牌網站、內容行銷與客戶管理系統上。待客戶量穩定、合約金額與風險上升時,再評估轉為有限公司,以獲得責任隔離與更好的商務形象。這種路徑強調「先證明市場—再升級治理」,用較低的成立公司費用換取試錯空間,適合注重靈活度的專業人士。 如何建立可執行的預算模板?第一步,將成本分成「設立一次性」與「年度經常性」兩欄:前者列出公司註冊費、商業登記、公司秘書首年、法定冊冊與印章、開戶與系統導入;後者包含周年申報、商業登記續期、公司秘書與地址續費、會計入帳與審計、報稅、資料備存與內控工具。第二步,按收入規模與交易複雜度設定三個級距(低、中、高),為每項列出預估範圍與觸發條件。第三步,建立季度檢視節點,對照現金流與實際發票,修正下季度的預算。需要對比市場服務方案時,可參考開有限公司費用的公開組合與條款,對照自身需求選擇含公司秘書、註冊地址與年審流程的打包方案,以減少零碎支出與溝通成本。 在優化策略上,對於有限公司,合規日曆是控制成本的核心工具:事前規劃申報時點、文件簽署與資料收集,能避免逾期罰款與加急成本;同時以雲端會計與收據數據化,降低會計整理與審計抽樣的時間。對於無限公司,雖無審計要求,但良好帳務習慣同樣能降低稅務風險,並在日後轉為有限公司、或引入合夥人與投資者時,快速完成盡職調查。無論選擇哪種架構,將開公司收費視為持續治理的一部分而非單次事件,才能在擴張中保持紀律,讓資金用在最能創造增長的位置。 Pavel DragunovNovosibirsk robotics Ph.D. experimenting with underwater drones in Perth. Pavel writes about reinforcement learning, Aussie surf culture, and modular van-life design. He codes…